Home - 萨亚吉·乌巴庆的文本 - 尊者韦布萨亚道的文本
圣者乌巴庆尊师文集 [Texts from Sayagyi U Ba Khin]
页面汇集1951年萨亚吉·乌巴庆于仰光开示的核心演讲内容,详细阐释四圣谛、八正道、因缘法、戒定慧、无常与因果观。内容注重实际修行体验,强调通过内观禅修达致内心平静、智慧和最终的涅槃2。适用于渴望深度了解和实修正法的人士。
佛教是什么 [What Buddhism Is]
圣者乌巴庆尊师1951年在缅甸仰光的讲座 [Lectures given by Sayagyi U Ba Khin in 1951 in Yangon, Myanmar]
第一讲 [Lecture No. 1]
摘要 [Summary]:在这1951年的讲座中,圣者乌巴庆尊师从实修的角度阐述佛教,强调佛陀的教导是不要盲目接受任何事物,而要经过仔细分析之后才接受。佛教的本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他概述了佛教宇宙观,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宇宙和三十一个存在层面。讲座叙述了乔达摩佛陀的故事——从菩萨(Bodhisatta)的准备,经过无数生世修习十波罗蜜(十种圆满),到悉达多王子的豪华青年时期,伟大的出家,六年的苦行修持,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正觉,成为觉悟者。
阅读 [READ]
第二讲 [Lecture No. 2]
摘要 [Summary]:第二讲解释佛教的核心教义,重点阐述四圣谛:苦、集、灭、道。讲座强调佛教是一种哲学和道德准则,旨在终止痛苦,而非有神论的宗教。详细阐述了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维、正见——作为解脱之道。强调了修行、心灵净化和禅修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内观禅修(Vipassana meditation)所得的洞察力来实现内心平静和涅槃(Nibbāna)的终极目标。
阅读 [READ]
第三讲 [Lecture No. 3]
摘要 [Summary]:最后一讲解释两个核心佛教教义:缘起法(Paṭicca-samuppāda,因缘法)和因果法则(Paṭṭhāna)。痛苦源于无明,无明引发一连串身心现象,导致生、老、死。因果法则详述了支配一切存在的二十四种关系,强调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如何塑造不同存在层面的未来体验。讲座强调掌控心意的重要性,产生善的心理力量,并应用佛教修行来获得平静,消除自身和社会的痛苦。
阅读 [READ]
真正佛教禅修的真实价值 [The Real Values of True Buddhist Meditation]
摘要 [Summary]:真正的佛教禅修是通往内心平静和智慧的道路。它教导人们按照善德生活,培养平静专注的心,并获得对生命真实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修习禅修,人们能够克服痛苦,改善人际关系,甚至治愈某些身体和心理问题。目标是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痛苦存在,没有永恒的自我。通过努力和指导,任何人都能从禅修中受益,变得更加平静、慈悲和智慧。佛教禅修不仅仅是为了出家人——它能帮助任何人过上更快乐、更平衡的生活。
阅读 [READ]
佛法修行的要义 [The Essentials of Buddha-Dhamma in Practice]
摘要 [Summary]:佛法或佛陀教义修行的核心是体验性地理解无常(anicca)、苦(dukkha)和无我(anattā)。这种洞察不是仅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通过内观禅修(Vipassanā meditation)获得的,这需要遵循八正道——戒(sīla)、定(samādhi)和慧(paññā)。通过观察身心的持续变化,修行者认识到存在的真实本质,逐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个过程对每个人都是可达到的,包括在家人,并能带来更大的内心平静和幸福。佛陀鼓励亲身体验胜过盲目信仰,强调只有通过直接的修行和体验,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解脱。
阅读 [READ]
第一講:何謂佛教 [Lecture No. 1 - What Buddhism Is]
(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今日能夠在諸位當中,並有機會就「何謂佛教」這一主題向各位講話,我深感榮幸。首先,我必須對諸位非常坦誠。我未曾上過大學,除了作為一個普通人之外,我對科學並無任何知識。我也不是佛教理論的學者,對維持三藏經典(字面意思為佛法的「三籃」)的巴利語也毫無所知。不過,我可以說,我已在某種程度上閱讀了著名且博學的佛教僧侶們用緬甸文撰寫的佛教論著。由於我接近佛教更多是通過實踐而非理論手段,我希望能夠給諸位一些在其他地方不易獲得的佛教知識。然而,我必須承認,目前我只是實踐佛教的學生,一個試圖通過佛教學習力量本質真相的實驗者。由於這必須作為在家人來進行,並且在政府負責官員繁重職務之間的有限時間內完成,進展相當緩慢,我絲毫不敢聲稱我將要說的話是絕對正確的。我可能對,也可能錯。但當我說某件事時,我向各位保證,這是出於目的的真誠,懷著最好的意圖和信念。
世尊在《卡拉瑪經》[Kāḷāma Sutta] 中說:
不要因為聽到什麼就相信;不要因為傳統已經流傳了許多代就相信;不要因為某事被傳言並被許多人談論就相信;不要僅僅因為出示了某位古代聖者的書面陳述就相信;不要相信推測;不要相信那些因習慣而變得執著的真理;不要僅僅相信你的老師和長輩的權威。經過觀察和分析,當它符合理性並有益於一切眾生的利益和福祉時,才接受它並依之而行。
因此,當我談到哲學問題時,請不要相信我,除非你確信我所說的話,無論是作為正確推理的結果,還是通過實踐方法。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法句經》[Dhammapada] 第一八三偈
這段取自《法句經》[Dhammapada] 的摘錄簡要地給出了佛教的精髓。聽起來簡單,但實踐起來卻如此困難。一個人若不將佛陀的教義付諸實踐,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徒。佛陀說:
你們,我已向你們宣說了我所證悟的真理,要真正地將其成為你們自己的,實踐它們,對它們進行禪修,廣泛傳播它們:以便清淨的宗教能夠長久持續,並為了諸天和人類的利益、福祉而永續傳承。
在我開始講述構成佛教基本基礎的佛陀教法之前,我提議首先讓各位了解喬達摩佛陀 (Gotama Buddha) 的生平故事。為此目的,我覺得有責任為各位提供某些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陌生的佛教概念背景。因此,我提議為各位簡要描述性地解釋佛教中的這些概念,如宇宙、世界系統、存在界等。這些無疑會給各位一些思考的素材。然而,我要懇請各位耐心聆聽,並暫時略過這些問題,即直到我們來到討論的提問時間。
宇宙 [The Universe]
佛教的宇宙概念可以概括如下:有虛空界 (Okāsa-loka)(空間的宇宙),它容納名色(心與物)。在這個世俗世界中,是名色(心與物)在因果律的影響下占主導地位。其次是行界 (Saṅkhāra-loka)(心力的宇宙),創造性的或被創造的。這是一個通過身體行為、言語和思想媒介從心的創造能量中產生的心理層面。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是有情界 (Satta-loka)(有情眾生的宇宙),可見的或不可見的,是這些心力產物的眾生;我們可以稱這三者為「三位一體」的宇宙,因為每一個都與其他的不可分離。可以說,它們是交織在一起並相互滲透的。
最令各位感興趣的是輪圍山 (Cakkavāḷas) 或世界系統,每個都有其三十一個存在界。每個世界系統都對應於人類世界及其太陽系和其他存在界。有數百萬乃至數百萬這樣的世界系統;它們簡直是無數的。距離我們最近的一萬個世界系統在佛陀的生處 (Jāti-khetta)(起源領域)之內。實際上,當著名的經典(或開示)《大集會經》[Mahā-Samaya](意為「大聚會」)由佛陀在迦毘羅衞城 (Kapilavatthu) 附近的大林 (Mahāvana)(森林)中宣講時,不僅我們世界系統的梵天和天神,而且所有一萬個世界系統的梵天和天神都前來聆聽佛陀的教法。
世尊也能將他充滿無量慈悲的思想波動發送到教化處 (Āṇā-khetta)(影響領域)內十億這樣的世界系統的有情眾生。其餘的世界系統在境界處 (Visaya-khetta)(無限空間)中,超出了佛陀有效思想波動的範圍。從佛教的這些概念中,各位完全可以想像整個宇宙的大小。我們世界在虛空界(空間的宇宙)中的物質微不足道簡直令人恐懼。整個人類世界在空間中必定只是一個斑點。
現在我將為各位介紹我們世界系統中的三十一個存在界,當然,這與任何其他世界系統中的情況相同。大體上說,它們是:
無色界 (Arūpa-loka) —— 梵天的無形物質世界 色界 (Rūpa-loka) —— 梵天的精細物質世界 欲界 (Kāma-loka) —— 天神、人類和低等眾生的感官世界
無色界由四個無形物質狀態的梵天世界組成,即沒有色或物質。色界由十六個精細物質狀態的梵天世界組成。
欲界由以下組成:
(甲)六個天界 (Deva-lokas)(或天界): 四大王天 (Catumahārājika)(四大護法天王的世界) 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三十三天的世界) 夜摩天 (Yāma) 兜率天 (Tusita) 化樂天 (Nimmānaratī)(享受自己創造的天界) 他化自在天 (Paranimmita-vasavati)(享受他人創造的天界)
(乙)人界
(丙)四惡道 (apāya): 地獄 (Niraya) 畜生道 (Tiracchāna)(動物界) 餓鬼道 (Peta)(鬼界) 阿修羅道 (Asura)(魔界)
這些存在界是純淨的或不純的,清涼的或炎熱的,光明的或黑暗的,輕的或重的,愉快的或痛苦的——根據心通過與一系列行為、言語和思想相關聯的意志 (cetanā) 所產生的心力的性質。例如,以一個宗教人士為例,他以無量的慈悲心遍及整個眾生宇宙。他必定在產生這樣的心力:純淨的、清涼的、光明的、輕盈的和愉快的,這些力量通常安住在梵天世界中。現在讓我們以一個不滿或憤怒的人的相反情況為例。俗話說,「相由心生」。他心中的不純、炎熱、黑暗、沉重和痛苦立即反映在這個人身上——甚至肉眼都能看見。我可以說,這是由於產生了瞋 (dosa)(憤怒)的惡心力,這些力量墮入較低的存在世界。對於由貪 (lobha)(貪婪)或癡 (moha)(愚癡)產生的心力也是如此。在功德行為的情況下,如虔誠、道德和佈施,它們以對未來福祉的執著為基礎,所產生的心力通常會位於天神(天界眾生)和人類的感官層面中。女士們,先生們,這些是佛教中與喬達摩佛陀生平故事相關的一些概念......
成佛的準備 [The Preparation to Become a Buddha]
喬達摩佛陀是在被稱為賢劫 (Bhadda-kappa)(吉祥世界週期)的世界週期中出現的五位佛陀中的第四位。他的前輩是拘留孫佛 (Kakusanda)、拘那含佛 (Koṇāgamana) 和迦葉佛 (Kassapa)。在更早的世界週期中也出現了無數佛陀,他們宣講了同樣的法 (Dhamma),為所有成熟的眾生提供從痛苦和死亡中的解脫。佛陀們都是慈悲的、光榮的和覺悟的。
一位名叫善慧 (Sumedha) 的仙人受到燃燈佛 (Dīpaṅkara) 的啟發——如此之深,以至於他發誓要在適當的時候做所有必要的準備來成為佛陀。燃燈佛給了他祝福,並預言他將在四個不可計算的世界週期加上十萬個世界週期 (kappas) 之後成為名叫喬達摩的佛陀。從那時起,生生世世,菩薩(未來佛)通過修習十波羅蜜 (pāramitās)(或 pāramīs,導向圓滿的美德)保存了最高階的心力:
佈施波羅蜜 (Dāna-pāramī) —— 佈施(或慷慨)的美德 持戒波羅蜜 (Sīla-pāramī) —— 道德 出離波羅蜜 (Nekkhamma-pāramī) —— 出離 般若波羅蜜 (Paññā-pāramī) —— 智慧 精進波羅蜜 (Viriya-pāramī) —— 大精進(或毅力) 忍辱波羅蜜 (Khanti-pāramī) —— 忍耐(或耐心) 真實波羅蜜 (Sacca-pāramī) —— 真實性 決意波羅蜜 (Adiṭṭhāna-pāramī) —— 決心 慈波羅蜜 (Mettā-pāramī) —— 無盡的慈愛 捨波羅蜜 (Upekkhā-pāramī) —— 平等心
因此,成為佛陀是一項最艱難的任務。甚至僅僅是想到它都需要極大的意志力。菩薩的準備期以毘輸安多羅王 (Vessantara) 的生命結束,他在佈施方面超越了任何生靈。他捨棄了他的王國、妻子和孩子,以及他所有的世俗財產,以完成他在燃燈佛面前許下的莊嚴誓願。下一世是在兜率天 (Tusita)(天界)作為光榮的天神施德迦 (Setaketu),直到他從那個存在界得到解脫,並在迦毘羅衞國 (Kapilavatthu) 淨飯王 (Suddhodana) 的王后摩耶夫人 (Māyā-Devī) 的子宮中受孕,迦毘羅衞是現代尼泊爾附近的一個地方。當她的分娩時間臨近時,王后表達了她想要回到自己父母的地方分娩的願望。淨飯王相應地派她帶著合適的隨從和護衛前往那裡。在路上,他們在藍毘尼園 (Lumbinī Grove) 停留。她從轎子中下來,享受涼風和娑羅花的芬芳。當她伸出右手去抓附近一棵娑羅樹的枝條摘花時,突然間出乎意料地,她生下了一個兒子,他將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同時,宇宙中事物的自然秩序在許多方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三十二種奇妙的現象得以顯現。所有物質世界都從根基震動到頂端。太陽系中出現了不尋常的光明。所有物質層面的眾生都能看見彼此。聾啞者得到治癒。到處都聽到天界的音樂,等等。
就在那一刻,淨飯王的仙人老師迦羅提婆羅 (Kāladevala) 正在與三十三天天界的天神們論道。他是一位著名的仙人,已經掌握了八定 (samāpattis),這給了他超常的力量。在色界和欲界的所有眾生歡喜中得知國王生了一個兒子,他急忙趕回宮殿,希望嬰兒被帶到他面前接受他的祝福。當國王即將將嬰兒放在他的老師面前進行儀式時,一個奇蹟發生了。嬰兒升到空中,將他的小腳放在迦羅提婆羅的頭上,迦羅提婆羅立刻明白這個嬰兒不是別人,正是胚胎佛 (Embryo Buddha)。他因這個認識而微笑,但幾乎立即之後就哭了,因為他預見到他不會活著聽到他的教法,並且在他死後,他將在無色梵天界 (arūpa-brahmā-loka)(梵天的無形物質界),從那裡他將與任何物質界都沒有關係。他痛苦地後悔他將錯過佛陀和他的教法。
第五天,孩子在著名占星家們的見證下被命名為悉達多 (Siddhattha),他們一致認為這個孩子具有未來佛的所有特徵。然而,他的母親王后在分娩一週後去世,孩子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瞿曇彌 (Pajāpatī-Gotamī) 照顧。
悉達多在安逸、奢華和文化中度過了他的早年。他被譽為在智力和力量方面都是神童。國王不遺餘力地使他的人生道路平順。為了適應三個季節(炎熱、寒冷和雨季),建造了三座獨立的宮殿,配備了所有會讓王子沉溺於感官享樂的必需品。這是因為國王出於父愛,希望他的兒子留在世俗生活中作為國王,而不是成為覺悟的佛陀。淨飯王時刻警惕,確保他的兒子處在一個不會給他更高哲學思想機會的環境中。為了確保王子的思想永遠不會轉向這個方向,他下令為他服務或與他交往的任何人都不得說關於衰老、疾病或死亡等事情的一個字。他們要表現得好像這個世界上沒有不愉快的事情。顯示出絲毫變老、虛弱或生病跡象的僕人和侍從都被替換。另一方面,一直有舞蹈、音樂和愉快的聚會,以讓他完全處在感官享樂的陰影下。
偉大的出離 [The Great Renunciation]
然而,隨著日、月、年的流逝,感官環境的單調逐漸失去了對悉達多王子心靈的控制。他在所有先前無數生命中為成佛這一偉大目標而保存的美德心力自動被喚醒。有時,當感官世界失去對他心靈的控制時,他的內在自我努力向上,將他的心提升到純淨和寧靜的狀態,具有三摩地 (samādhi)(定)的力量,就像曾經將他的嬰兒形體升到空中並放在迦羅提婆羅頭上一樣。神經的戰爭開始了。從感官享樂和激情中逃脫是他的首要考慮。他想知道宮殿牆外存在著什麼,因為他甚至一次都沒有出去過。他希望看到自然的本來面目,而不是人類所造作的樣子。因此,他決定去看御花園,在宮殿牆外。在去花園的路上,儘管國王採取了預防措施,清除道路上的不快景象,他在第一次出行時就看到了一個被年齡壓彎的老人。接下來他看到了一個在致命疾病痛苦中的病人。之後他遇到了一具人類屍體。在最後一次出行中,他遇到了一位僧人。所有這些都使他的心傾向於嚴肅的思考。他的心理態度改變了。他的心擺脫了雜染,與他在行界(心力界)中保存的自己美德的力量協調一致。到那時,他的心已經擺脫了障礙,寧靜、純淨而強大。這一切都發生在他的妻子生下一個兒子的夜晚,這是束縛他的新枷鎖。然而,他對任何會傾向於擾亂他心靈平衡的事物都免疫了。決心的美德為強烈的決意開闢了道路,他下定決心尋找從生、老、苦、死中解脫的方法。就在午夜時分,這個莊嚴的決定作出了。他要求他的侍從車匿 (Channa) 準備好他的駿馬揵陟 (Khanthaka)。在對他的妻子和新生嬰兒告別一瞥之後,悉達多王子斷絕了所有家庭和世界的聯繫,進行了偉大的出離。他騎馬穿過城鎮到達阿奴瑪河 (Anomā),他渡過了這條河,在他的使命完成之前永不返回......
尋求真理 [The Search for Truth]
在這次偉大的出離之後,悉達多王子以手持乞食缽的遊行苦行者的裝束四處尋找可能的老師。他將自己置於兩位著名的婆羅門老師阿邏邏 (Āḷāra) 和優陀迦 (Uddaka) 的精神指導下。阿邏邏強調對我 (atman)(靈魂)的信仰,並教導當靈魂從物質限制中解脫時就獲得了完全的解脫。這並不能讓王子滿意。他接下來去了優陀迦那裡,優陀迦過分強調業 (kamma)(意志行為)的作用和靈魂的輪迴。兩人都無法擺脫「靈魂」的概念,王子苦行者感到還有別的東西要學習。因此,他離開了他們兩人,獨自找出解脫的道路。當然,到那時他已經學會了八定 (samāpattis),並且在所有超常力量的運用方面都變得熟練,包括能夠閱讀許多世界週期未來和過去類似時期的事件的能力。這些都在世俗領域內,它們並不太關心王子苦行者,他的雄心一直是從這個生、苦、死的世俗領域中逃脫。
後來有五位苦行者加入了他,其中一位名叫憍陳如 (Koṇḍañña),是在他出生後第五天明確預言他肯定會成為佛陀的占星師兼手相師。這些苦行者在他從事禁食和禪修的六年中很好地服侍了他,他讓自己經受各種形式的嚴格苦行和紀律,直到他幾乎變成了骨架。實際上,有一天,他因精疲力竭而昏倒了。當他從這種狀況中恢復過來時,他改變了方法,遵循中道,並發現通往覺悟的道路更加清晰了。
成佛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就在距今二千五百四十年前衞塞節 (Vesākha) 滿月日的前夕,悉達多王子,一位遊行苦行者,在優樓頻螺林 (Uruvelā)(現今菩提伽耶附近)中尼連禪河 (Nerañjarā) 岸邊的菩提樹下盤腿而坐——懷著最堅強的決心——無論如何都不從那個姿勢中起來,直到他獲得真理和覺悟,成佛——即使這種嘗試可能意味著失去他的生命。
偉大的事件正在接近。王子苦行者聚集起他所有的心力來確保那種對發現真理如此重要的一心專注。王子發現在這個場合平衡心靈並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不僅有低級界的心力與高級界的心力在他周圍的結合,而且還有足以時不時地擾亂他心靈平衡的強烈干擾。不可穿透的力量團塊對他通常獲得的光的輻射的阻抗是不尋常的,也許是因為這是對成佛的最後努力,而魔羅 (Māra),惡力的最高控制者,在幕後。
然而,王子緩慢但確實地開闢了他的道路,得到了在適當時刻必然回到他身邊的美德心力的支持。他發誓並呼喚所有見證了他十大圓滿成就的梵天和天神與他攜手進行至上的鬥爭。做到這一點後,與梵天和天神超然純淨的心力的結合產生了有益的效果。看起來一度不可穿透的厚重力量團塊破裂了,隨著心靈控制的穩步改善,它們被一勞永逸地消除了。
所有障礙都已克服,王子能夠提高他的定力,並將心置於完全純淨、寧靜和平等的狀態。逐漸地,真正洞察的意識佔據了他。他面臨的重要問題的解決方案作為靈感出現在他的意識中。通過對他自身內在自然實相的內觀禪修,他生動地意識到人體中並沒有看起來的那種實體性,它只不過是無數百萬微粒 (kalāpas) 的總和,每個大約是夏天戰車車輪揚起的塵埃微粒的四萬六千六百五十六分之一的大小。在進一步的調查中,他意識到這個微粒也是處於恆常變化或流動中的物質。心也是如此,它是持續地並且永恆地流出的心力(創造性的)和流入個體系統的心力(被創造的)的表現。
佛陀隨後宣布,當他克服了自己內在對實體性的所有錯誤認知時,智慧眼 (paññā-cakkhu) 就出現了。他通過三摩地(定)的透鏡看到了微粒,然後對其應用無常 (anicca)(無常)的法則,將它們還原為非實體或行為,消除了我們在佛教中稱為概念 (paññatti)(概念)的東西,達到了勝義諦 (paramattha) 的狀態,理解了力量的本質,或者換句話說,就是究竟實相。
因此,他意識到了自己內在身心的永恆變化(無常),並且作為其結果意識到了苦諦 (dukkha)(苦)。就在那時,他內在的自我中心主義崩潰為虛無,他超越到了超越痛苦的階段(苦滅 dukkha-nirodha),不再留下任何我 (attā) 或對自我執著的痕跡。對他來說,身心只不過是在因果律和緣起律範圍內永遠流轉的空現象。真理被證悟了。胚胎佛的固有品質隨後發展了,到衞塞節的黎明時分,完全的覺悟降臨到了他身上。真正地,悉達多王子獲得了正等正覺 (Sammā-sambodhi)(無上正等正覺)並成為了佛陀,覺醒者,覺悟者,一切知者。與其他所有人都在睡夢中相比,他是醒著的。與其他所有人都在黑暗中跌跌撞撞、摸索相比,他是覺悟的。與其他人所知道的只是一種無明相比,他擁有真知。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已經佔用了各位太多的時間。我感謝各位的耐心聆聽。我也必須感謝教會的神職人員給予我這次演講的慈悲許可。
第二講:何謂佛教 [Lecture No. 2 - What Buddhism Is]
(一九五一年九月三十日)
上個星期日,我為各位簡要概述了——也是非常簡要的——我們世尊的生平,直到他證得佛果的那一刻。今天我要告訴各位他的教法是什麼。佛教教法保存在我們稱為三藏 (Tipiṭakas) 的典籍中,由經藏 (Suttas)(經典)、律藏 (Vinaya)(僧伽或比丘比丘尼的戒律)和論藏 (Abhidhamma)(哲學教法)組成。我們有數卷巴利文的三藏,一個聰明的巴利學者僅僅通讀一遍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因此,我提議今天只限於講述要點,也就是說,佛教的根本真理。
在世尊承擔起傳播他的法 (Dhamma)(教法)的任務之前,他保持靜默禪修連續四十九天,即在菩提樹下七天,在附近其他六個地方各七天,有時享受無上涅槃 (Nibbāna) 的寂靜,有時更深入地探究勝義法 (paramattha-dhammā)(究竟實相)的最微妙問題。當他完全掌握了發趣法 (Paṭṭhāna)(關係法則),其中處理思想剎那之間無限關係模式時,從他的身體中發出六種顏色的光輝,最終安住為圍繞他頭部的六色光環。他度過了這七個七天的禪修而沒有進食。我們所有人都不可能四十九天不進食。事實是,在整個期間他都處在心理層面上,而不是人類通常所處的物理層面上。維持梵天精細物質世界眾生的精細物質存在和生命流的不是物質食物,而是禪悅 (Jhānic pīti),它本身就是一種營養。佛陀的情況也是如此,他在這漫長期間的存在是在心理而非物理層面上。我們在這一研究領域的實驗使我們堅信,對於像佛陀這樣具有如此高度智力和心理發展的人來說,這是可能的。
當他從這長時間的禪修中起來時,已是他成佛第五十天的黎明。不是因為他疲倦或精疲力竭,而是因為他不再處於心理層面,他感到了對食物的渴望。那時,兩個異國商人正駕著裝載商品的幾輛車穿過優樓頻螺林 (Uruvelā forest)。森林中的一位天神,在他們前世的某一生中曾是他們的親戚,建議他們抓住機會向剛從禪修中起來的無上正等正覺佛陀致敬。於是他們來到佛陀所坐的地方,佛陀被六色光環照耀著。他們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他們俯伏在佛陀面前禮拜和崇敬,後來獻上蜜糖保存的米糕作為佛陀的第一餐。他們被接受為他的在家弟子。在他們請求給予一些供養的物品時,佛陀從他的頭上拔下八根髮絲給了他們。各位會驚訝地知道,這兩個商人是來自烏卡拉 (Ukkalā) 的達婆蘇 (Tapassu) 和婆利迦 (Bhallika),烏卡拉就是今天你們此刻所在的仰光。而各位可能都參觀過的著名仰光大金塔 (Shwedagon),就是在二千五百四十年前,在當時烏卡拉統治者的親自指導下,供奉所有八根佛陀髮舍利的佛塔。它一直被歷代佛教國王和虔誠的在家眾保存和修繕至今。然而不幸的是,這兩個有幸成為佛陀首批在家弟子的烏卡拉商人,只是憑信仰的弟子,沒有在實際修行中體驗佛法,而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從痛苦和死亡中的解脫。信仰無疑是初步的必要條件,但真正重要的是教法的實踐。因此佛陀說:「道路必須由每個人自己走;佛陀只是指出道路。」
佛陀的教法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佛教按照宗教一詞的字典含義來說不是宗教,因為它不像所有其他宗教那樣以神為中心。嚴格地說,佛教是一個與身心道德準則協調的哲學體系。其目標是滅除痛苦和死亡。
佛陀在他的第一次說法中教導的四聖諦,即《轉法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啟動法輪的開示》),構成了這個哲學體系的基礎。實際上,四聖諦中的前三個闡述了佛陀的哲學,而第四個(八正道,它是道德兼哲學的準則)作為達到目標的手段。這第一次說法是對以憍陳如 (Koṇḍañña) 為首的五位苦行者講的,他們是他尋求真理的早期同伴。憍陳如是佛陀第一個在實踐中成為阿羅漢(超越一切束縛限制的聖者)的弟子。
現在我們來到四聖諦。它們是:
苦諦 (Dukkha-sacca) —— 苦的真理 集諦 (Samudaya-sacca) —— 苦之起源的真理 滅諦 (Nirodha-sacca) —— 苦之滅盡的真理 道諦 (Magga-sacca) —— 導向苦之滅盡之道的真理
要完全理解佛陀哲學中的基本概念,強調的重點是需要證悟苦諦。為了說明這一點,世尊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處理這個問題。
首先,通過推理的過程:他讓他的弟子們感受到生命是一種掙扎,生命就是痛苦;出生是痛苦;衰老是痛苦;疾病是痛苦;死亡是痛苦。然而,感官享樂的影響在人類中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人們通常容易忘記這一點,忘記他們必須付出的代價。只要想一想生命在產前期是如何存在的;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如何必須為生存而掙扎;他必須做什麼準備來面對生活;作為一個人,他如何必須掙扎到最後一口氣。各位完全可以想像生命是什麼。生命確實是痛苦。一個人對自我越執著,痛苦就越大。實際上,一個人必須經歷的痛苦和苦難被抑制,有利於短暫的感官快樂,這些快樂只是黑暗中偶爾的聚光燈。如果不是因為讓他遠離真理的愚癡 (moha)(迷惑),他肯定會找出從生命、痛苦和死亡輪迴中解脫的道路。
其次,佛陀讓他的弟子們知道,人體是由極微 (kalāpas)(亞原子單位)組成的,每個都在產生的同時死滅。每個極微是由以下自然元素形成的聚合體:
地 (Paṭhavī) —— 擴展性(字面意思,地) 水 (Āpo) —— 凝聚性(字面意思,水) 火 (Tejo) —— 輻射性(字面意思,冷熱) 風 (Vāyo) —— 運動性(字面意思,風) 色 (Vaṇṇa) —— 顏色 香 (Gandha) —— 氣味 味 (Rasa) —— 味道 食素 (Ojā) —— 營養精華...
前四個被稱為四大 (mahā-bhūtas),即在極微中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物質性質。其他四個僅僅是附屬的,依賴於前者並從前者產生。極微是在物理層面可注意到的最微小粒子。只有當八個自然元素(它們僅僅具有行為的特性)聚合在一起時,極微的實體才形成。換句話說,這八個行為自然元素的共存形成了一個聚合體,在佛教中稱為極微。根據佛陀的說法,這些極微處於永恆變化或流動的狀態。它們只不過是能量流,就像蠟燭或電燈泡的光一樣。我們稱之為身體的,並不是看起來的實體,而是物質與生命力共存的連續體。
對於一個粗心的觀察者來說,一塊鐵是靜止的。科學家知道它是由電子組成的,所有的電子都處於永恆變化或流動的狀態。如果一塊鐵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個活的有機體,比如說人類,會是什麼情況呢?在人體內發生的變化必定更加劇烈。人能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搖擺振動嗎?知道一切都處於變化或流動狀態的科學家是否曾經感覺到他自己的身體只是能量和振動?當一個人通過內觀看到自己的身體只是能量和振動時,對這個人的心理態度會有什麼反響?為了解渴,人可以很容易地從村井中喝一杯水。假設他的眼睛像顯微鏡一樣強大,他肯定會猶豫喝同樣的水,因為在其中他必定會看到放大的微生物。同樣,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內在的永恆變化(即無常 anicca 或無常性)時,他必然會理解作為其結果的苦諦,這是由於對內在亞原子單位的輻射、振動和摩擦的尖銳感受。確實,生命是痛苦的,無論內在還是外在,無論在表象上還是在究竟實相中。
當我說生命是痛苦時,正如佛陀所教導的,請慈悲不要匆忙得出這樣的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生命是悲慘的,生命不值得活,佛教的苦概念是一個可怕的概念,不會給你合理快樂生活的機會。什麼是快樂?儘管科學在物質主義領域取得了所有成就,世界各國人民快樂嗎?他們可能偶爾找到感官快樂,但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對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和可能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並不快樂。為什麼?這是因為,雖然人類掌握了物質,但他仍然缺乏對自己心靈的掌握。
感官享樂產生的快樂與通過佛教禪修過程可以獲得的內心寂靜所產生的喜 (pīti)(或狂喜)相比,微不足道。感官快樂前後都伴隨著煩惱和痛苦,就像一個鄉下人小心翼翼地搔抓身上的癢處而感到快樂一樣,而喜無論之前還是之後都沒有這樣的煩惱和痛苦。從感官領域看,你們很難欣賞那種喜是什麼樣的。但我知道你們可以享受它並體驗它以進行比較評估。因此,佛教教導會讓你們感到痛苦夢魘的悲慘的假設是沒有根據的。但請相信我,它會給你們一個從正常生活條件中解脫的機會,就像水晶池中的蓮花,不受其火熱環境的影響。它會給你們內心的寂靜,讓你們滿意地知道你們不僅正在超越日常生活的煩惱,而且緩慢而確實地超越生命、痛苦和死亡的限制。
那麼痛苦的起源是什麼呢?佛陀說,痛苦的起源是愛 (taṇhā) 或渴愛。一旦欲望的種子被播下,它就會長成貪婪,並繁殖成渴愛或貪欲,無論是對權力還是對物質利益。播下這種種子的人成為這些渴愛的奴隸,他被自動驅使進行艱苦的身心勞動以跟上它們,直到終結來臨。最終結果必定是積累由他自己的行為、言語和思想產生的惡心力,這些都是由他內在的貪 (lobha)(欲望)和瞋 (dosa)(憤怒)所驅動的。從哲學上講,正是行業心力 (saṅkhāra)(行為的心力)在適當的時候對產生它們的人起反作用,並對這個身心流,即內在痛苦的起源負責。
導向苦滅之道 [The Path Leading to the Extinction of Suffering]
那麼什麼是導向苦滅之道呢?這個道路不是別的,正是佛陀在他第一次說法中教導的八正道。這個八正道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戒 (sīla)、定 (samādhi) 和慧 (paññā)。
戒 (Sila)(道德戒律)[The Moral Precepts]
正語 (Right Speech) 正業 (Right Action) 正命 (Right Livelihood)
定 (Samādhi)(心的寧靜)[Tranquillity of Mind]
正精進 (Right Exertion) 正念 (Right Attentiveness) 正定 (Right Concentration)
慧 (Paññā)(智慧、洞察)[Wisdom, Insight]
正思惟 (Right Aspiration) 正見 (Right Understanding)
戒 [Sīla]
戒的三個特徵方面是: 正語 (Sammā-vācā):正確的語言 正業 (Sammā-kammanta):正確的行為 正命 (Sammā-ājiva):正確的生計
正語是指:語言必須真實、有益,既不污穢也不惡毒。
正業是指:道德的基本原則,反對殺生、偷盜、邪淫和酗酒。
正命是指:以增加一切眾生痛苦以外的貿易謀生——如奴隸貿易、武器製造和麻醉品交易。
這些大致代表了佛陀在他第一次說法中最初宣布的道德準則。然而,後來他擴充了它,並為僧侶和在家弟子引入了分別的準則。
我不需要用為僧侶規定的內容來煩擾各位。我只讓各位知道佛教在家弟子的道德準則或戒律是什麼。這被稱為五戒 (pañca-sīla),即五條戒律,它們是:
不殺生戒 (Pāṇātipata):戒除殺害任何有情眾生。(生命對所有眾生來說都是最珍貴的,在規定這條戒律時,佛陀的慈悲延及所有眾生。)
不偷盜戒 (Adinn' ādāna):戒除取未予之物。(這作為對財物不當欲望的制約。)
不邪淫戒 (Kāmesu-micchā-cāra):戒除邪淫。(性欲在人類中是潛在的。這對幾乎所有人都是不可抗拒的。因此非法的性放縱是佛陀所禁止的。)
不妄語戒 (Musāvāda):戒除說謊。(包括這條戒律是為了通過言語實現真理的精髓。)
不飲酒戒 (Surā-meraya):戒除醉酒。(醉酒使人失去心的穩定和對證悟真理如此重要的推理能力。)
因此,五戒旨在控制行為和言語,並作為定(心的平等)的基礎。
定 [Samādhi]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現在來到佛教的心理方面,我相信這會讓各位非常感興趣。在八正道的第二階段(定)中包括:
正精進 (Sammā-vāyāma):正確的努力 正念 (Sammā-sati):正確的注意 正定 (Sammā-samādhi):正確的專注...
正精進當然是正念的先決條件。除非一個人下定決心縮小自己搖擺不定的心的思想範圍,否則不能期望獲得那種心的專注,而這種專注反過來幫助一個人通過正定將心帶到一心專注和平等(或三摩地)的狀態。正是在這裡,心擺脫了障礙——純淨而寧靜,內外光明。處於這種狀態的心變得強大而明亮。在外部,它表現為光,這只是一種心理反射,光的程度從星光到陽光不等。坦白地說,這種在完全黑暗中反映在心眼前的光是心的純淨、寧靜和安詳的表現。
印度教徒為此而努力。從光進入虛空再回到光確實是婆羅門的。《新約聖經》馬太福音提到「充滿光的身體」。我們也聽說天主教神父定期為這種神奇的光而禪修。《古蘭經》也突出了「神聖之光的顯現」。
這種心理的光反射表示內在心的純淨,而心的純淨形成了宗教生活的精髓,無論是佛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還是穆斯林。確實,心的純淨是所有宗教的最大公分母。僅僅作為人類團結手段的愛必須是至上的,除非心是超然純淨的,否則它不能如此。平衡的心對於平衡他人不平衡的心是必要的。「正如製箭師使他的箭筆直,智者使他顫抖不穩的思想筆直,這種思想難以守護,難以控制。」
佛陀如是說。心的訓練就像身體的鍛煉一樣必要。那麼,為什麼不給心以訓練,使它純淨而強大,這樣你們就可以享受禪定的內心寂靜呢?
當內心寂靜開始滲透心靈時,你們肯定會在真理知識方面取得進步。信不信由你們,我們的經驗是,在適當的指導下,無論他們的宗教或信條如何,只要他們有目的的真誠並準備在試驗期間服從指導,每個人都可以獲得這種帶有光的內心寂靜和心的純淨。當通過持續的練習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心時,人就可以進入禪定狀態(專注狀態),並逐步發展自己以獲得那些給人超常力量的成就 (samāpattis),就像淨飯王的仙人老師迦羅提婆羅所行使的那樣。當然,這必須以非常嚴格的道德和遠離人類居住地來嘗試,但對那些仍有激情痕跡的人來說是相當危險的。無論如何,這種在世俗領域給予超常力量的修行並不被佛陀鼓勵,他發展定的唯一目標是擁有證悟真理所必需的心的純淨和力量。
我們在佛教中有四十種專注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安那般那 (ānāpāna),即專注於呼氣和吸氣,這是所有佛陀遵循的方法。
慧 [Paññā]
女士們,先生們,我現在將討論八正道第三階段中佛教的哲學方面,即慧或洞察。慧的兩個特徵方面是:
正思惟 (Sammā-saṅkappa):正確的志向(或正確的思惟) 正見 (Sammā-diṭṭhi):正確的理解
對真理的正確理解是佛教的目標和宗旨,而正思惟(或正確的思惟)是對內外身心的分析研究,以便證悟真理。
各位已經多次聽到名色(心和物)。我欠各位進一步的解釋。
名 (Nāma) 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它有傾向於感官對象的趨勢。色 (Rūpa) 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它由於永恆變化而無常。因此,名和色在英語中最接近的術語是心和物。我說「最接近」是因為意思不完全準確。
嚴格地說,名是應用於以下的術語:
識 (viññāṇa)(意識) 受 (vedanā)(感受) 想 (saññā)(感知) 行 (saṅkhāra)(意志能量或心力)
這些,連同物質狀態的色,構成我們稱之為五蘊 (pañca-kkhandā) 或五聚集。正是在這五蘊中,佛陀總結了存在的所有心理和物理現象,在實相中這是身心共存的連續體,但對在家人來說是他的人格或自我。
在正思惟中,到那時已經發展了強大定力透鏡的弟子,將他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通過內觀禪修,對本質——首先是色(物質),然後是名(心和心理性質)——進行分析研究。他感受到——有時他也看到——極微處於它們的真實狀態。他開始意識到色和名都在恆常變化中——無常和短暫。隨著他專注力的增加,他內在力量的本質變得越來越生動。他不再能擺脫五蘊或五聚集在因果律內是痛苦的印象。他現在確信,在實相中,內外一切都是痛苦,沒有自我這樣的東西。他渴望超越痛苦的狀態。因此最終超越痛苦的界限,他從世間轉向出世間狀態,進入須陀洹 (sotāpanna) 流,這是四個聖者 (ariyas)(聖者)階段中的第一個。然後他擺脫了(一)我執,(二)疑惑,和(三)對規則和儀式的執著。第二階段是斯陀含 (sakadāgāmī)(一來果),達到這個階段時,感官渴愛和惡意變得微弱。當他達到阿那含 (anāgāmī)(不還果)的第三階段時,他不再有任何激情或憤怒。阿羅漢果是最終目標。每個聖者都能感受到涅槃是什麼樣的,就像一個人一樣,只要他願意,通過進入須陀洹等的果位階段,這給他涅槃的內心寂靜,他可以經常如此。
這種與涅槃等同的內心寂靜是無與倫比的,因為它是出世間的。與此相比,我在前面處理定時提到的禪定內心寂靜是微不足道的,因為涅槃的內心寂靜使人超越三十一個存在界的限制,而禪定的內心寂靜仍然使人保持在這些界內——也就是說,在梵天的精細物質世界中。
女士們,先生們,再說一句話。我所說的只包括佛教的一些基本方面。在我可支配的時間內,我希望我已經給了各位我最好的:
達到帶有眼前之光的心的純淨狀態; 隨意進入禪定狀態; 親自體驗涅槃的內心寂靜。
這些都在各位的能力範圍內。 那麼,為什麼不至少嘗試前兩個,它們在你們自己宗教的範圍內呢?我準備給各位任何你們可能需要的幫助。
讓我再次對各位的耐心聆聽表示感謝。我也要感謝教會的神職人員給予的慈悲許可。
第三講:何謂佛教 [Lecture No. 3 - What Buddhism Is]
(一九五一年十月十四日)
緣起法則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我關於「何謂佛教」的講話,如果不簡要提及緣起法 (Paṭicca-samuppāda)(緣起法則)和發趣法 (Paṭṭhāna)(關係法則,或因果法則),就不會完整。
請回憶一下,在總結我的第一講時,我提到了悉達多王子這位遊行苦行者如何證悟真理並成為佛陀。為免各位忘記,我將再次重複那一部分。
真正地,悉達多王子證得正等正覺 (Sammā-sambodhi) 並成為了佛陀,覺醒者,覺悟者,一切知者。與其他所有人都在睡夢中相比,他是醒著的。與其他所有人都在黑暗中跌跌撞撞、摸索相比,他是覺悟的。與其他人所知道的只是一種無明相比,他擁有真知。
所有宗教無疑都聲稱指示通往真理的道路。在佛教中,只要一個人沒有證悟真理(即四聖諦),他就處於無明中。正是這種無明 (avijjā) 負責產生調節所有有情眾生生命流(或意識)(viññāṇa) 的心力 (saṅkhāra)。
正如生命流在新的存在中建立一樣,名色(心和物)(nāma and rūpa) 自動地和相關地出現。這些反過來發展成具有感官中心 (saḷāyatana) 的載體或身體。這些感官中心產生接觸 (phassa),而這些感官中心與感官對象的接觸產生感官印象 (vedanā),這些印象有喚起欲望 (taṇhā) 的作用,緊接著是對欲望的執著或纏縛 (upādāna)。正是這種執著或對欲望的纏縛,是生有 (bhava) 或存在的原因,伴隨著生 (jāti)、老、病、死、焦慮、痛苦、疼痛等 (jarā-maraṇa, etc.),所有這些都表示苦。佛陀就是這樣將苦的起源追溯到無明。
所以佛陀說:
無明是心力的起源 心力,是生命流的起源 生命流,是名色的起源 名色,是感官中心的起源 感官中心,是接觸的起源 接觸,是印象的起源 印象,是欲望的起源 欲望,是執著的起源 執著,是生有(存在)的起源 生有(存在),是生的起源 生,是老、病、死、焦慮、痛苦、疼痛等(這些都是苦)的起源
這個起源鏈條被稱為緣起法則,因此所有這些的根本原因是無明 (avijjā),無明——即對真理的無知。
確實,表面上看,欲望是苦的起源。這很簡單。當你想要某樣東西時,欲望被喚起。你必須為此努力,或者為此受苦。但這還不夠。佛陀說:「五蘊,只不過是身心,也是苦。」佛教中的苦諦只有當一個人通過看到身心的真實面目(無論內在還是外在)而不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來證悟時,才是完整的。
因此,苦諦是必須在理解之前先體驗的東西。例如,我們都從科學中知道,存在的一切只不過是由無限數量的亞原子粒子旋轉運動引起的振動,但我們中有多少人能說服自己相信我們自己的身體也受同樣的法則支配?那麼為什麼不嘗試感受事物的真實面目,就它們與你自己的關係而言?為此目的,一個人必須超越物理條件。一個人必須發展足夠強大的心力來看到事物的真實狀態。擁有發達的心力,一個人可以徹底看透;一個人可以看到比用最新科學儀器的幫助所能看到的更多。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看看自己身內到底發生了什麼——原子、電子等等,都在快速變化,但永不停止。當然,這絕非易事。
這裡是我的一位弟子日記的摘錄,它將給各位一個關於內在之苦是什麼的概念:
51年8月21日。我一開始禪修就感覺好像有人在我的頭上鑽洞,我感到螞蟻在我整個頭上爬行的感覺。我想撓癢,但我的上師禁止我這樣做。一小時內,我看到閃閃發光的藍光帶著紫色逐漸進入我的身體內部。當我在房間裡連續躺了三個小時時,我幾乎失去知覺,我感到身體中有可怕的震動。我正要害怕,但我的上師鼓勵我繼續。我感到整個身體發熱,我也感到身體每個部分都有電子針的感應。
51年8月22日。今天我也躺下禪修了將近三個小時。我有整個身體都在燃燒的感覺,我也看到藍色和紫色光線的火花漫無目的地從上到下移動。然後我的上師告訴我,身體中的變化是無常 (anicca)(無常性),隨之而來的痛苦和苦難是苦 (dukkha),一個人必須達到超越苦或痛苦的狀態。
51年8月23日。我的上師要求我專注於我的胸部而不要有光的輻射,並補充說我們正在達到我們身體哲學的階段。我照做了,得出了我們的身體充滿痛苦的結論。
實際上,這種內在的苦是通過一個稱為內觀 (vipassanā) 的內省禪修過程,在強大的定 (samādhi) 透鏡的幫助下,對原子單位的振動、輻射和摩擦的敏銳感受的結果。不知道這個真理確實是無明。在究竟實相中知道這個真理意味著摧毀苦的根本原因,即無明,以及因果鏈條中所有環節的終結,這些環節以我們稱之為具有老、病、焦慮、痛苦、疼痛等特徵的「生命」而告終。
關於緣起法則和苦的根本原因就說這麼多。
因果法則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現在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佛陀在《論藏》[Abhidhamma Piṭaka] 的發趣法 (Paṭṭhāna) 中闡述的因果關係法則。這是在佛陀成佛後不久連續四十九天不間斷禪修期間,在其分析研究過程中從佛陀身上發出六色光芒的法則。我們有五卷每卷約五百頁的巴利文文本涉及這個非常微妙的主題。我在這裡只給出這個法則的一個概念。
佛教中因果基本原理所基於的關係有二十四種類型。它們是:
因緣 (Hetu)(條件)
所緣緣 (Ārammaṇa)(對象)
增上緣 (Adhipati)(主導)
無間緣 (Anantara)(連續)
等無間緣 (Samanantara)(直接連續)
俱生緣 (Sahajāta)(共存)
相互緣 (Annamanna)(相互性)
依止緣 (Nissaya)(依賴)
親依止緣 (Upanissaya)(充分條件)
前生緣 (Purejāta)(先行)
後生緣 (Pacchājāta)(後果)
數數習行緣 (Āsevana)(重複)
業緣 (Kamma)(行為)
異熟緣 (Vipāka)(果報)
食緣 (Āhāra)(支持)
根緣 (Indriya)(控制)
禪緣 (Jhāna)(禪定)
道緣 (Magga)(道路)
相應緣 (Sampayutta)(結合)
不相應緣 (Vippayutta)(分離)
有緣 (Atthi)(存在)
無有緣 (Natthi)(不存在)
離去緣 (Vigata)(消失)
不離去緣 (Avigata)(持續)
我現在將向各位解釋因 (hetu)(條件)和業 (kamma)(行為)的相關性以及它們的原因所產生的效果,根據我的理解。
因 (Hetu) 是每個業(行為)無論是身體的、語言的還是心理的,在一個意識時刻的心理狀態。因此,每個業都產生一種道德的、不道德的或中性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我們在佛教中稱之為善法 (kusala-dhamma)、不善法 (akusala-dhamma) 和無記法 (abyākata-dhamma)。這些法只是力量——即心力——它們集體創造了我在第一講中解釋的心力宇宙。
心力的類型 [Types of Mental Forces]
善(kusala)力:由佈施、福利工作、虔誠、心的淨化等善行所驅動的業(行為、言語和思想)產生的正面力量。
不善(akusala)力:由欲望、貪婪、貪欲、憤怒、仇恨、不滿、愚癡等驅動的業產生的負面力量。
無記(abyākata)力:既不道德也不不道德。例如,已經擺脫了所有無明 (avijjā) 痕跡的阿羅漢。在阿羅漢的情況下,感官對象與感官中心的接觸 (phassa) 對感官印象 (vedanā) 不產生任何反應,就像在永遠變化的流水上不可能有印象一樣。
對他來說,身體的整個框架只是一個永遠變化的聚合體,其上的任何印象都會隨著聚合體自動破裂。
存在界 [Planes of Existence]
現在讓我們將由有條件行為產生的善力和不善力與存在界相調適。為此目的,我將粗略地分類存在界如下:
1. 無色界和色界梵天界 [Arūpa- and Rūpa-Brahmā Planes]
超越感官範圍。 至上的慈愛、悲心、喜悅和平等心產生超然純淨、光輝和極其愉悅、清涼和輕盈的心力。 物質是極其精細的、光輝的,梵天的身體與輻射或光等同。
2. 感官界 [The Sensuous Planes]
組成: 天界眾生界 人界 低等存在形式界
天界眾生界 [The Planes of Celestial Beings]
帶有對未來福祉欲望污染的善或功德行為、言語或思想創造道德心力,這些心力是純淨的、光明的、愉快的和輕盈的。 天界眾生有精細程度、光明度和顏色各異的靈體。 他們生活在天界極樂中,直到他們的道德心力被消耗完,然後回歸較低界。
低等存在形式界 [The Planes of the Lower Forms of Existence]
惡意的、邪惡的、非功德的行為、言語和思想創造不純、黑暗、火熱、沉重和堅硬的心力。 最不純的力量在地獄中找到它們的位置,這是四個存在界中最低的。 物質是堅硬的、粗糙的、不愉快的和炎熱的。 苦占主導地位。
人界 [The Human World]
天堂和地獄之間的中間站。 快樂和痛苦混合的體驗,由過去的業決定。 通過發展心理態度,一個人可以從更高界吸引心力或下降到較低界。 這裡的生命是不穩定的;所有人都受業法支配。
正是埋沒在我們腳下地球中的惡心力的狀態產生了萬有引力定律。只要人內在有固有的雜染,這些雜染表面上是存在的,他就受到這種引力拉動的影響...
在死亡的時刻,下一個存在由那一刻的心理態度決定: 如果調諧到較低界,轉生發生在那裡。 如果與人界相關聯,轉生可能是人類。 如果與善行相關聯,轉生在天界。 如果心是純淨和寧靜的,轉生在梵天界。
這就是業在佛教中如何以數學精度發揮其作用。
實踐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這些是佛陀的基本教法。這些教法如何影響個人取決於一個人如何對待它。有:
信仰的佛教徒 實踐的佛教徒 出生的佛教徒
只有實際實踐的佛教徒才能獲得心理態度和觀點的改變。遵守五戒使一個人成為佛陀教法的追隨者。
最重要的是產生純淨和善的心力來對抗主導人類的惡心力。這絕非易事。沒有老師的幫助,一個人無法上升到純淨心理態度的水平。
現代科學給了我們原子彈——人類智慧最奇妙同時也是最可怕的產物。人是否以正確的方式使用他的智慧?為什麼不也用它來征服內在的原子能量,而不是僅僅用智慧來征服外在物質中的原子能量?這將給我們內心的寂靜,並使我們能夠與所有其他人分享它。
想像「善」可以通過「惡」的手段來實現是一種幻覺,一個噩夢。韓國的情況就是如此。雙方生命損失總計現在超過一百萬,我們是更接近還是更遠離和平?
只有通過宗教改變人類的心理態度才是解決方案。目前必要的是掌握心靈,而不僅僅是掌握物質。
世界界與法界 [Loka-dhātu vs. Dhamma-dhātu]
在佛教中,我們區分世界界 (loka-dhātu) 和法界 (dhamma-dhātu):
世界界 (Loka-dhātu):物理層面範圍內的物質(及其自然元素)。
法界 (Dhamma-dhātu):心、心理性質和自然元素的方面,不在物理層面而在心理層面。
現代科學處理世界界。它只是心理層面法界的基礎。再進一步,我們來到心理層面;不是用現代科學的知識,而是用實踐中的佛法知識。
至少《成熟的心靈》[The Mature Mind](紐約:W.W. Norton出版社)的作者H.A. 奧弗斯特里特先生對成熟心靈的前景是樂觀的。他說:
「我們這個世紀的特徵性知識是心理學的...今天,至少,科學的時鐘敲響了心理學的時刻,一個新的啟蒙開始了...」
我可以說,佛法應該被一切人研究,以便對人性實相有新的洞察。在佛教中,我們有治癒影響人類的所有心理疾病的方法。
不滿的根源 [The Root of Dissatisfaction]
如今,幾乎到處都有不滿。不滿創造惡感。惡感創造仇恨。仇恨創造敵意。敵意創造戰爭。戰爭創造敵人。敵人創造戰爭。戰爭創造敵人,如此等等。現在這正在成為一個惡性循環。為什麼?當然是因為缺乏對心靈的適當控制。
人是什麼?人畢竟是心力的人格化。物質是什麼?物質只不過是物質化的心力,是道德(正面)和不道德(負面)力量反應的結果。佛陀說:心造世界 (Cittena niyyati loko),「世界是心造的」。
因此,心主導一切。那麼讓我們研究心及其特殊特性,解決現在面臨世界的問題。
佛教中有一個實際研究的偉大領域。緬甸的佛教徒將永遠歡迎任何渴望獲得他們經驗利益的人。
女士們,先生們,我已經嘗試給各位我所知道的關於佛教的最好內容。我將很高興為任何有興趣的人提供他可能希望討論的任何問題的進一步解釋。我感謝各位的友善出席和對我講座的興趣。讓我再次感謝教會神職人員在他們的場所慈悲地允許這系列講座。
願一切眾生安樂。
真正佛教禪修的真實價值 [The Real Values of True Buddhist Meditation]
一、佛教徒的基礎 [I. The Foundation of a Buddhist]
佛教徒是皈依佛、法、僧的人。
佛教徒的分類 [Categories of Buddhists]
怖畏佛教徒 (Bhaya):因為危險而成為佛教徒 利益佛教徒 (Lābha):因為需要滿足而成為佛教徒 家族佛教徒 (Kula):因為出生而成為佛教徒 信仰佛教徒 (Saddhā):因為信仰而成為佛教徒
進一步分類 [Further Classification]
佛教徒可以進一步分為兩類:
那些打算在此生中求得解脫的人
那些只是積累功德 (pāramī) 以期成為以下之一的人:
佛陀
辟支佛 (Pacceka Buddha)(即不說法的佛陀)
上首弟子 (Agga-sāvakas)(首席弟子)中的一員
八十大弟子 (Mahā-sāvakas)(大弟子)中的一員
阿羅漢
積累功德所需時間 [Time Required for Accumulation of Virtues]
教法佛陀:
精進為主佛陀 (Viriyādhika Buddha)(以精進為主導因素):十六不可計數世界週期 (asaṅkheyya) 加十萬世界週期 (kappa)
信為主佛陀 (Saddhādhika Buddha)(以信為主導因素):八不可計數世界週期加十萬世界週期
慧為主佛陀 (Paññādhika Buddha)(以智慧為主導因素):四不可計數世界週期加十萬世界週期
辟支佛:二不可計數世界週期加十萬世界週期 上首弟子:一不可計數世界週期加十萬世界週期 大弟子:十萬世界週期 阿羅漢:約一百到一千世界週期
一旦一個人成為佛教徒,他就獲得了佛法的種子,他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來發展這個種子。每個佛教徒都應該走八正道,以便以佛陀、辟支佛或上首弟子等他可能選擇的身分達到涅槃的目標。他必須自己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尋求解脫的個人類型 [Types of Individuals Seeking Release]
在那些打算在同一生中求得解脫的人中,有四種類型的個人:
利根 (Ugghaṭitaññū)(敏捷理解者) 廣演 (Vipancitaññū)(詳細理解者) 所引導 (Neyya)(需要被引導者) 詞第一 (Padaparama)(以文字為最高成就者)
利根是遇到佛陀本人並能夠僅僅通過聆聽簡短開示就證得聖道和聖諦(法)的個人。
廣演是只有當開示相當詳細地向他闡述時才能證得道果的個人。
所引導是不具備通過聆聽簡短或冗長開示來證得道果的能力,但必須研習教法並實踐其中包含的規定數日、數月或數年以便證得道果的個人。
在回答菩提王子提出的問題時,佛陀說:「我不能確切地說完全證悟真理應該需要什麼時間。即使假設你出家並加入我的僧伽,根據情況可能需要你七年、六年、五年、兩年或一年。不,可能是六個月或三個月或兩個月或一個月。另一方面,我不排除在兩週或七天或一天甚至一天的一部分時間內證得阿羅漢果的可能性。這取決於很多因素。」
詞第一是雖然遇到佛陀教法 (Buddha-Sāsana),並在法的學習和實踐方面付出最大可能努力,但在此生中無法證得道果的個人。他所能做的只是積累習慣和潛能。這樣的人無法在其有生之年從輪迴 (saṃsāra)(持續轉生)中獲得解脫。如果他在修習止 (samatha) 以得定 (samādhi)(專注)或修習觀 (vipassanā) 以得慧 (paññā)(智慧)時死去,並在下一世轉生為人類或天神,他可以在現在從佛陀入大般涅槃之日起將持續五千年的佛陀教法中的那一生中證得道果。
因此,可以假設只有那些在積累功德 (pāramī) 方面相當成熟的人,如上述四種類型的個人,才會傾向於爭取解脫並認真對待佛教禪修課程。作為推論,我們毫不懷疑,無論誰決心在合格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佛教禪修課程嚴格而勤奮地遵循八正道,都是所引導或詞第一類型的個人。
二、佛法的精髓 [II. The Essence of the Buddha-Dhamma]
佛法是微妙的、深奧的、難以理解的。只有通過嚴格而勤奮地遵循八正道,一個人才能:
證悟苦或病的真理,
消滅苦的原因,然後
達到苦的終結。
只有成就的聖者,只有阿羅漢,才能完全理解苦或病的真理。隨著苦的真理被證悟,苦的原因自動被摧毀,因此,一個人最終達到苦或病的終結。在理解佛法中最重要的是,根據八正道的戒、定、慧三步驟,通過禪修過程證悟苦或病的真理。
正如佛陀所說:「從遠處一箭接一箭地射穿狹窄的鑰匙孔而一次不失是困難的。用分裂一百次的頭髮尖射穿和穿透類似分裂的頭髮是更困難的。穿透到『這一切都是苦或病』的事實是更困難的。」
通過修習佛法而進入四聖流並享受四果的人,能夠欣賞法的六個屬性:
法不是推測或思辨的結果,而是個人成就的結果,在各個方面都是精確的。
法為那些根據佛陀發展的技術來修習它的人產生當下的有益結果。
法對修習者的效果是立即的,因為它具有在理解苦的真理的同時消除苦的原因的品質。
法能夠經受那些渴望嘗試它的人的考驗。他們可以親自知道有什麼益處。
法是一個人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容易被研究。
法的果實可以被八種聖弟子充分體驗:
證得第一聖道者,稱為須陀洹道 (Sotāpatti-magga),入流道
證得第一聖果者,稱為須陀洹果 (Sotāpatti-phala),入流果
證得第二聖道者,稱為斯陀含道 (Sakadāgāmi-magga),一來道
證得第二聖果者,稱為斯陀含果 (Sakadāgāmi-phala),一來果
證得第三聖道者,稱為阿那含道 (Anāgāmi-magga),不還道
證得第三聖果者,稱為阿那含果 (Anāgāmi-phala),不還果
證得第四聖道者,稱為阿羅漢道 (Arahatta-magga),最終解脫道
證得第四聖果者,稱為阿羅漢果 (Arahatta-phala),最終解脫果
三、道路上(中心的培訓)[III. On the Path (Training at the Centre)]
任何希望接受佛教禪修培訓課程的人都必須沿著八正道前進。這條八正道是佛陀在他對五比丘 (Pañca-vaggiyā) 的第一次說法中作為達到目標的手段而確立的,學生所要做的就是嚴格而勤奮地遵循構成八正道精髓的戒、定、慧三個步驟。
戒 (Sīla)(戒律)[The Precepts]
正語 正業 正命
定 (Samādhi)(心的寧靜)[Tranquillity of Mind]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慧 (Paññā)(智慧、洞察)[Wisdom, Insight]
正思惟 正見
戒 [Sīla]
對於第一步,戒,學生必須通過承諾不殺害有情眾生、不偷盜他人財產、不犯邪淫、不說謊、不飲酒來維持最低道德標準。我相信這個承諾對任何宗教信仰都不會有害。事實上,我們注意到來中心參加禪修課程的外國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樣的承諾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麼。
定 [Samādhi]
這是第二步,發展專注力到一心專注的程度。這是一種訓練心靈變得寧靜、純淨和強大的方法,因此構成了宗教生活的精髓,無論一個人是佛教徒、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印度教徒、穆斯林還是錫克教徒。實際上,它是所有宗教的最大公分母。除非一個人能夠使心靈擺脫雜染 (Nīvaraṇa) 並發展到純淨狀態,否則他很難與梵天或上帝認同。雖然不同宗教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但心靈發展的目標是相同的,即身心完全平靜的完美狀態。
中心的學生通過鼓勵他將注意力集中在鼻根上唇的一點上,將呼吸的內外運動與對入息和出息的靜默覺知同步,來幫助發展專注力到一心專注。無論生命的能量是來自一個人自己行為產生的心力 (saṅkhāra),如在佛教中,還是來自上帝,如在基督教中,生命的象徵是相同的。它是人類內在潛伏的節奏、脈動或振動。呼吸實際上是這個生命象徵的反映。在中心遵循的安那般那禪修技術(即呼吸正念)中,一個很大的優勢是呼吸不僅是自然的,而且隨時可用於將注意力固定在其上,排除所有其他思想。通過決心縮小思想波的範圍,首先通過呼吸正念到鼻子周圍的區域,然後逐漸地,隨著呼吸的波長變得越來越短,到上唇上只有呼吸溫暖的一點,禪修的好學生沒有理由不能在幾天的訓練中獲得一心專注。
當朝正確方向引導時,這種禪修總是有進展的指標,以象徵的形式出現,呈現為「白色」的東西,與任何「黑色」的東西相對。它們以雲或棉花的形式出現,有時以白色的形狀如煙或蜘蛛網或花或圓盤。但當注意力變得更加專注時,它們顯現為閃光或光點或小星星或月亮或太陽。如果這些指標在禪修中出現(當然是閉眼的),那麼應該認為定正在建立。那麼,重要的是學生在每次短暫放鬆後盡快回到帶有「光」指標的定。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他就完全準備好轉換到內觀禪修,以洞察究竟真理並享受涅槃的大寂靜。如果他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鼻根的一點上,微小的點保持靜止一段時間,那就更好了,因為那時他達到了近行定 (upacāra-samādhi) 或鄰近專注。
佛陀說:「心本來是純淨的。然而,它通過吸收雜染[不善力]而被污染。」就像鹽水可以蒸餾成純水一樣,安那般那禪修的學生最終也可以使他的心擺脫雜染,達到完美的純淨狀態。
慧 [Paññā]
慧意味著對自然真相的洞察,只有當一個人證得聖道 (magga) 並享受佛教禪修努力的果實 (phala) 時才能實現。禪修與發展心力朝向定和深入研究自然真相以證悟真理是不可分離的。
當學生達到一定水平的定,最好是近行定時,訓練課程改為內觀或洞察。這需要使用已經發展的強大定力透鏡,並涉及檢查自己內在存在的一切的固有傾向。他被教導對自己有機體的持續過程變得敏感,換句話說,這些是在所有生物中不斷發生的亞原子反應。當學生專注於這些感覺(它們是自然的產物)時,他在身體和心理上意識到真理,即他的整個物理存在畢竟是一個變化的聚合體。這是佛教中無常 (anicca) 的基本概念——在這個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無論有生命還是無生命,都在不斷發生變化的本質。其結果是苦 (dukkha) 的概念——痛苦或病的內在本質——它與生命等同。這是真實的,因為眾生的整個結構是由亞原子粒子(佛教中的極微 kalāpas)組成的,所有這些都處於永恆燃燒狀態。最後一個概念是無我 (anattā)。你稱一個物質為你看起來是物質的任何東西。實際上沒有這樣的物質。隨著禪修課程的進展,學生意識到在他所謂的自我中沒有實體性,沒有眾生的核心這樣的東西。最終,他在身心方面打破了自己的自我中心主義。然後他帶著新的觀點——無我和無私——從禪修中出來,意識到這個宇宙中發生的一切都受基本因果法則支配的事實。他用內在的眼睛知道分離自我的虛幻本質。
四、禪修的果實 [IV. The Fruits of Meditation]
禪修的果實是無數的。它們體現在關於沙門生活優勢的開示《沙門果經》[Sāmañña-phala Sutta] 中。成為沙門或僧人的目標就是嚴格而勤奮地遵循八正道,不僅享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的果實 (phala),而且發展多種能力。一個開始禪修以洞察究竟真理的在家人也必須以同樣的方式努力,如果他的潛能很好,他也可能享受這些果實和能力的一部分。
只有那些懷著善意開始禪修的人才能確保成功。隨著心的純淨和力量的發展,以對自然究竟真理的洞察為支撐,一個人可能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上為人類的利益做很多事情。
佛陀說:「比丘們,發展專注力。在專注力方面有所發展的人能夠從真實的角度看待事物。」
這對於在定方面有所發展的人來說是真實的。對於不僅在定方面而且在慧(智慧)方面都有所發展的人來說,這必須更加如此。
普遍的信念是,專注力好並能隨意獲得完美心理平衡的人能夠取得比沒有這樣發展的人更好的結果。因此,對於接受成功禪修訓練課程的人來說,肯定有很多優勢,無論他是宗教人士、管理者、政治家、商人還是學生。
我自己的情況可以作為一個例子。如果我必須在這裡談論我自己,那是出於真誠的願望,只是為了說明修習佛教禪修的人能夠獲得什麼實際益處,沒有其他任何動機。這些事件是事實的,當然,人無法否認事實。
我在一九三七年一月開始認真從事佛教禪修。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衛報》雜誌「名人錄」中我的生平簡介記述了我不時承擔的政府職責和責任。我在一九五三年三月二十六日達到五十五歲時從政府服務中退休,但從那時起到現在以各種身分被重新雇用,大部分時間擔任兩個或更多相當於部門負責人的獨立職位。有一次我同時擔任了三個部門負責人級別的獨立認可職位將近三年,另一次同時擔任四個這樣的認可職位約一年。
此外,還有相當多的特殊任務,要麼作為總理和國家計劃部常務委員會的成員,要麼作為專門委員會的主席或成員。(請參見聲明A。)
伊麗莎白·K·諾廷漢博士在她的論文《緬甸的佛教禪修》中問道:
它[禪修]不可能有助於創造一個平靜和平衡能量的儲備庫,用於建設「福利國家」並作為對抗公共生活中腐敗的堡壘嗎?
對於這個問題,鑒於放在各位面前的聲明A,我的答案肯定是肯定的。我可以確信地說這一點,因為儘管每個職位(商業審計主任、國家農業銷售委員會主席和政府會計審計學院院長)對任何政府高級官員來說都是挑戰,但在所有工作領域的成就都是最突出的。
我被任命為商業審計主任,即我是商業審計局的負責人,從一九五六年六月十一日開始,負責重組該局,該局成立於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只有五十名工作人員,其中只有三名合格會計師。問題是重組該局並提高其效率標準,以應對審計緬甸發展委員會和公司交易的工作,這些委員會和公司在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的年收入和支出分別約為十五億和十八億緬元。
接下來,我在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被任命為商業審計主任十天後)被任命為國家農業銷售委員會主席,負責委員會事務,這些事務被發現正在惡化;賬目拖欠五年,前一年年末的剩餘庫存為一百七十萬噸,大米(S.M.S.)的市場價格從一九五三年的每噸五千八百六十先令下降到一九五六年的每噸五千八百三十四先令。在官員和下級成員之間也存在不團結的問題。
一九五八年,根據我是其成員的委員會調查委員會(由總理領導)的建議,提出了建立政府會計審計學院的建議。緬甸極其缺乏會計師和會計文員。結果是,除了兩個戰前起源的組織外,委員會和公司的賬目嚴重拖欠(兩到四年),此外還發現了許多違規行為。因此,除了我現有的職責外,我還被賦予建立國家政府會計審計學院的責任,該學院將為緬甸所有委員會和公司的官員和工作人員提供培訓。我在一九五八年四月一日承擔了政府會計審計學院院長職位的責任,進行基礎工作,學院本身於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一日由總理正式開幕。
這些事業的結果肯定會說明一個人可以通過佛教禪修創造什麼樣的「平靜和能量儲備庫」來用於建設「福利國家」。
五、人際關係 [V. Human Relations]
在此生中爭取解脫的佛教徒對生活的態度與那些正在積累功德以實現成為佛陀的誓願的人不同。例如,王舍城 (Rājagaha) 和舍衛城 (Sāvatthi) 是佛陀在世時的主要居所。王舍城是頻毘娑羅王 (King Bimbisāra) 王國的首都,他在那一生中爭取解脫,證得第一聖道並成為聖者 (ariya)(聖人)。他非常虔誠地侍奉世尊,並為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寺院,稱為竹林精舍 (Veḷuvana Monastery)。他對所有加入佛陀僧伽的犯罪公民給予赦免。他被稱為無畏王 (King Abhaya),無害之王。他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也會避免鼓勵他人傷害任何人。他在管理中的力量是他對人類的愛。
另一方面,舍衛城是憍薩羅國 (Kosala) 的首都,波斯匿王 (Pasenadi) 在那裡為王。他也非常虔誠地侍奉佛陀。實際上,佛陀在舍衛城停留的時間比其他任何地方都長。這位國王正在積累功德以成為佛陀,雖然他會盡一切可能手段避免傷害他人,但當情況需要時,他準備自己承受拯救依賴他的人的後果。有一次,他在王國邊境發生的一場戰鬥中征服敵人後,在回宮殿的路上停在佛陀的寺院。他率領軍隊出去與敵人戰鬥,以拯救他的國家和人民免受入侵者的侵害,否則,他的同胞將遭受虐待和折磨。當他向佛陀提到他征服敵人時,佛陀微笑著告訴他:「你製造的敵人比事件發生前更多了。」因此可以理解,那些正在積累功德的人有時無法避免犯下會使他們墮入次人界的罪行,因此準備為了人類而自己承受罪行的後果。
至於以真理的力量加強的慈愛如何在人際關係領域做一些有形的事情,讓我引用我自己的一些經驗。
我被總理要求調查國家農業銷售委員會中懷疑的許多違規行為,因此我在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五日被任命為S.A.M.B.特別調查委員會主席。我向政府提出的報告導致了特別調查局的進一步調查,他們的調查導致在委員會官員年會期間逮捕了包括總經理在內的委員會四名官員。會議中的官員對此非常憤慨,以至於他們集體辭去了在委員會下的職位。官員們的這一行動造成了僵局,當委員會員工工會通過在勃固舉行的全緬甸年會支持他們的事業時,情況更加惡化。政府決定接受他們的辭職,這個決定讓大多數半心半意採取這種行動的官員感到不安。最終,經過第三方的一些談判,他們撤回了辭職,向政府投降接受象徵性懲罰。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必須加入國家農業銷售委員會擔任主席,在我還沒能忘記他們譴責特別調查委員會和特別調查局的口號之前。然而,我對任何人都沒有怨恨,因為我為國家的最佳利益而工作,確信我可以用我的觀點說服他們,即我接受委員會主席職位的提議是為了在那個關鍵時刻拯救委員會和國家的局面,並為員工的效率和福利以及與委員會業務相關的其他人工作。實際上,在與這些機構代表的幾次會議後,我應該說我確實扭轉了局面。官員和工作人員重新團結起來,委員會與磨坊主和其他商人之間有了協調。制定了新計劃,引入了改進的技術。結果比任何人敢於想像的都要好。這些結果已經在「禪修的果實」部分中提到。由於他們全心全意的合作和不懈的努力為我強烈推薦的事業成功做出了貢獻,政府非常慈悲地授予委員會兩名官員「Wunna Kyaw Htin」的稱號,其中一名是副總經理(行政),另一名是國家農業銷售委員會員工工會主席。員工工會通常與政府對立,我想這種向員工工會主席頒發稱號的情況必定是罕見的。
對於商業審計局,情況一點也不困難。有一個佛教協會,其中許多成員是我禪修的弟子,還有一個社交俱樂部,在那裡該局所有官員和工作人員之間有兄弟般的感情。每年舉行宗教活動,所有人為了共同目標攜手合作,一年兩次他們既作為老師又作為組織負責人向主任致敬。社交俱樂部安排年度旅行,包租遊船或其他交通工具到外地放鬆,員工的家屬也加入他們,為所有人創造愉快的氛圍。這一切都有助於促進理解,為該局的效率鋪平道路。
對於會計審計學院,除了資格和教學經驗外,還需要具有非凡耐心和善意的教師,副院長和講師大多是那些在中心參加過禪修課程的人。對於所有類型的學生,教師的善意都對他們產生影響,所有班級學生的反應一直都很好。自學院成立之日起,學生們從未有過一次投訴。相反,在每個學習課程結束時,學生們都會舉辦聚會來表彰院長和教師,他們總是表達對所受到的慈悲和幫助他們徹底理解課程所付出的努力的感激。
因此,我毫不懷疑,禪修在發展心靈以使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中達到最佳狀態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副產品 [VI. By-Products]
在「禪修的果實」部分,我已經解釋了禪修可能有什麼優勢。我特別要提到《沙門果經》[Sāmañña-phala Sutta](沙門生活優勢的開示)中提到的禪修優勢和「國際禪修中心介紹」中外國人的讚賞記錄。我在這裡要陳述的涉及與身心疾病相關的非常小的禪修副產品。這不是顯示奇蹟的時代,如升到空中和在水面上行走,這對一般人沒有直接益處。但如果人類的身心疾病可以通過禪修得到消除,這應該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根據佛教的思維方式,每個行為,無論是行為、言語還是思想,都會產生或留下行為力量 (Saṅkhāra),根據其善惡目標記入個人的功德或過失賬戶。這個我們稱為行力 (Saṅkhāra) 或行為力量的無形之物,是心的產物,每個行為都與之相關。它沒有延展的元素[即它不受空間限制]。整個宇宙都充滿了所有生物的行為力量。我們相信,生命的因果理論起源於這些力量——每個個體持續吸收自己行為的力量,同時通過行為、言語和思想釋放新的行為力量,可以說創造了一個以脈動、節奏和振動為象徵的無盡生命循環。
讓我們將善行的力量視為正面的,將惡行的力量視為負面的。然後我們得到我們可以稱之為正面和負面反應的東西,它們總是在宇宙的各處發生。它們在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體中發生——在我的身體中,在你的身體中,在所有生物的身體中。當一個人可以通過適當的禪修課程理解這些概念時,他就知道自然的真實面目。隨著對無常和/或苦和/或無我真理的覺知,一個人在自己內在發展出我們可以稱之為涅槃界 (Nibbāna Dhātu) 的閃閃發光的照明,這是一種驅散所有雜染或毒素的力量,這些毒素是惡行的產物,是一個人身心疾病的根源。就像燃料在點燃時被燒掉一樣,內在的負面力量(雜染或毒素)被一個人在禪修過程中通過對無常的真實覺知而產生的涅槃界所消除。這個消除過程應該持續下去,直到身心完全清除這些雜染或毒素。
在中心參加禪修課程的人中,有一些人患有高血壓、肺結核、偏頭痛、血栓症等疾病。他們甚至在最初的十天課程中就得到了緩解。如果他們保持對無常的覺知並在這個中心參加更長的禪修課程,疾病很可能會在適當的時候被根除。由於任何作為一個人自己身心疾病根本原因的東西都是集 (Samudaya)(苦的起源),由於這個集可以通過一個人在真正的佛教禪修中產生的涅槃界得到消除,我們不區分這種或那種疾病。禪修的一個方面是集斷 (Samudaya Pahātabba),字面意思是「為了消除苦的原因」。
這裡需要一個警告。當一個人發展涅槃界時,這個涅槃界對一個人自己系統內的雜染和毒素的衝擊將創造一種必須忍受的動盪。這種動盪傾向於增加對內在亞原子單位的輻射、摩擦和振動的敏感性。這將在強度上增長,以至於一個人可能感覺好像自己的身體只是電和一團痛苦。在那些患有上述疾病的人的情況下,衝擊將更強,有時幾乎是爆炸性的。然而,忍受它,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內在正在發生變好的變化,雜染正在逐漸減少,自己正在緩慢但確實地擺脫疾病。
今天人類面臨著放射性毒素的危險。如果一個人吸收的這種毒素超過最大允許濃度 (m.p.c.),他就進入了危險區域。
我堅信,一個真正佛教禪修者發展的涅槃界是足夠強大的力量,可以根除他體內的放射性毒素,如果有的話。
《法句經》[Dhammapada] 第二○三偈
飢餓是最大的疾病, 行是最大的苦, 如實知見此, 涅槃是最大的樂。
飢餓是最大的疾病。有為存在是最大的痛苦。 如實體驗這個(導致)涅槃,最大的快樂。
佛法實踐要義 [The Essentials of Buddha-Dhamma in Practice]
無常 (anicca)、苦 (dukkha) 和無我 (anattā) 是佛陀教法中的三個基本要素。
如果你真正知道無常 (anicca)(無常性),你也會知道作為結果的苦 (dukkha)(不滿足性)和作為究竟真理的無我 (anattā)(無我)。理解這三者需要時間。無常當然是必須首先通過實踐體驗和理解的基本因素。僅僅閱讀佛教書籍或佛法的書面知識不足以理解真正的無常,因為缺少體驗方面。只有通過體驗和理解無常本質作為你自己內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你才能以佛陀希望你理解的方式理解無常。這種對無常的理解可以像在佛陀時代一樣,由對佛教完全沒有書面知識的人發展出來。
要理解無常,一個人必須嚴格而勤奮地遵循八正道,它分為戒、定、慧三個步驟。
戒或道德生活是定的基礎,即控制心到一心專注。只有當定好時,一個人才能發展慧(智慧)。所以,戒和定是慧的先決條件。慧是指通過內觀的實踐理解無常、苦和無我。
無論佛陀是否出現,戒和定的實踐都存在於人類世界中。實際上,它們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共同分母。然而,它們不是達到目標——苦的終結——的手段。
在尋求這個苦的終結時,悉達多王子發現了這一點,他努力找到通往苦的終結的道路。經過六年的堅實工作,他找到了出路,完全覺悟,然後教導人和天神遵循引導他們到苦的終結的道路。
在這方面,我想解釋每個行為,無論是行為、言語還是思想,都為每個人留下行為力量——行 (saṅkhāra)(或業 kamma),這成為維持生命能量供應的源泉,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痛苦和死亡。正是通過發展理解無常、苦和無我中固有的力量,一個人能夠擺脫在自己個人賬戶中積累的行。這個過程始於對無常的真正理解,而新行為的進一步積累和維持生命能量供應的減少同時不時地、日復一日地發生。因此,擺脫一個人所有的行或業是一生或更長時間的事情。擺脫了所有行(或業)的人達到了苦的終結,因為到那時,他沒有行的剩餘來給予維持他任何生命形式所必需的生命能量。這個苦的終結是佛陀和阿羅漢在他們生命終結時達到的,當他們進入般涅槃 (Parinibbāna) 時。對於我們今天從事內觀禪修的人來說,如果我們能很好地理解無常並達到聖者 (Ariya)(聖人)的階段:須陀洹 (Sotāpatti-puggala)(覺悟的第一階段),一個不會再活超過七世就達到苦的終結的人,就足夠了。
這個打開理解苦和無我之門,然後最終導致苦的終結的無常,只能通過佛陀或在他去世後通過他的教法來遇到,只要那些與八正道和三十七菩提分 (bodhi-pakkhiya)(三十七覺支)相關的方面保持完整並對求道者可用。
為了在內觀禪修中取得進步,學生必須盡可能持續地保持知道無常。佛陀對比丘的建議是他們應該嘗試在所有姿勢中保持對無常或苦或無我的覺知,無論是坐著、站著、走著還是躺著。對無常以及苦和無我的覺知的連續性是成功的祕密。佛陀在他最後一口氣前、進入大般涅槃 (Mahā-parinibbāna) 前的最後話語是:
諸行無常, 精進成就。
衰敗或無常是所有合成事物的固有特性。以精進成就你們自己的救度。
《長部》[Digha-nikāya] 第十六經
這實際上是他四十五年教法的精髓。如果你保持對所有合成事物中固有的無常的覺知,你肯定會在適當的時候達到目標。
與此同時,當你在理解無常方面發展時,你對「自然真相是什麼」的洞察將變得越來越大。以至於最終你對無常、苦和無我這三個特徵不會有任何懷疑。只有那時你才能夠為目標前進。
現在你知道無常是第一個基本因素,你應該嘗試清晰地和盡可能廣泛地理解什麼是無常——以免在實踐或討論過程中感到困惑。
無常的真正含義是無常性或衰敗——即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中無常性或衰敗的固有本質,無論有生命還是無生命。
為了使我對當代人的解釋工作變得容易,我可以提請注意艾薩克·阿西莫夫《原子內部》[Inside the Atom] 一書中「原子內容」章節的開頭句子,以及該書第一五九頁關於在生物如人類身體所有部分同時進行的化學反應內容的一部分。
這應該足以說明所有事物,儘管它們不同,都是由稱為「原子」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觀點。科學已經證明這些原子處於生起和溶解或變化的狀態。因此,我們應該接受佛陀的概念,即所有合成事物都受變化、衰敗或無常的支配。
但在闡述無常理論時,佛陀從構成物質的行為開始,而佛陀所知的物質比今天科學發現的原子小得多。佛陀讓他的弟子們知道,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無論有生命還是無生命,都由極微 (kalāpas)(比原子小得多)組成,每個在產生的同時死滅。每個極微是由八個自然元素形成的聚合體,即地 (paṭhavī)、水 (āpo)、火 (tejo)、風 (vāyo)、色 (vaṇṇa)、香 (gandha)、味 (rasa)、食素 (ojā)(固體、液體、熱、運動、顏色、氣味、味道和營養)。前四個被稱為在極微中占主導地位的物質性質。其他四個僅僅是依賴於前者並從前者產生的附屬物。極微是物理層面的最微小粒子——仍然超出今天科學的範圍。
只有當八個自然元素(它們僅僅具有行為特徵)聚合在一起時,極微(物理層面最微小的物質粒子)的實體才形成。換句話說,這八個行為自然元素的一瞬間共存構成一個聚合體,就在那一瞬間,在佛教中被稱為極微。極微的大小約為印度夏天戰車車輪塵埃粒子的四萬六千六百五十六分之一。極微的壽命是一瞬間,在人眼眨眼中有一萬億個這樣的瞬間。這些極微都處於永恆變化或流動狀態。對於內觀禪修的發達學生來說,它們可以被感受為能量流。人體不是看起來的實體,而是物質聚集體 (rūpa) 與生命力 (nāma) 共存的連續體。
知道我們的身體由處於變化狀態的微小極微組成,就是知道變化或衰敗本質的真相。這種由極微的持續分解和替換引起的變化或衰敗(無常)本質,所有這些都處於燃燒狀態,必然與苦,即痛苦的真理等同。只有當你體驗無常性 (anicca) 為苦 (dukkha)(痛苦或病)時,你才意識到佛陀教法中如此強調的四聖諦中的苦諦。為什麼?因為當你意識到你一刻也無法逃脫的苦的微妙本質時,你會真正害怕、厭惡並不願意繼續你色和名的存在,尋找逃脫到超越狀態的方法——即超越苦,因此到達苦的終結。苦的終結會是什麼樣子,當你達到須陀洹的水平並通過實踐足夠發達能夠進入內在涅槃寂靜的無條件狀態時,即使作為人類你也能夠品嚐到。
無論如何,對於日常生活,一旦你能夠在實踐中保持對無常的覺知,你就會親自知道你的身心都在發生好的變化。
在進入內觀禪修的實踐之前,即在定發展到適當水平之後,學生應該首先熟悉色(物質)和名(心和心理性質)的理論知識。如果他在理論上很好地理解了這些並達到了適當的定水平,他很可能以佛陀話語的真正意義理解無常、苦和無我。
在內觀禪修中,一個人不僅觀照色或物質的變化本質(無常),而且觀照名,即投向色或物質變化過程的注意思想元素的變化本質(無常)。有時注意力只會在色或物質的無常上。有時注意力可能在思想元素(名)的無常上。當一個人觀照色或物質的無常時,一個人也意識到與色或物質無常覺知同時生起的思想元素也處於轉變或變化狀態。在那種情況下,你知道色和名兩者的無常。
到目前為止我所說的一切都涉及通過身體感受理解無常,理解色或物質的變化過程,以及依賴於這種變化過程的思想元素。你也應該知道無常也可以通過其他類型的感受來理解。
無常可以通過感受來發展:
通過可見形色與眼感官的接觸,
通過聲音與耳感官的接觸,
通過氣味與鼻感官的接觸,
通過味道與舌感官的接觸,
通過觸覺與身感官的接觸,
通過思想與意感官的接觸。
實際上,一個人可以通過六個感官中的任何一個發展對無常的理解。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在所有類型的感受中,觸覺與變化過程中身體組成部分的接觸感受為內省禪修覆蓋了廣泛的區域。不僅如此,通過觸覺接觸(通過內在極微的摩擦、輻射和振動)與身體組成部分的感受比其他類型的感受更有形,因此內觀禪修的初學者可以通過色或物質變化本質的身體感受更容易地理解無常。這是我們選擇身體感受作為快速理解無常媒介的主要原因。任何人都可以嘗試其他方法,但我的建議是在嘗試通過其他類型感受之前,一個人應該在通過身體感受理解無常方面建立穩固基礎。
內觀的十個知識層次,即:
遍作 (Sammasana):當然是理論上通過密切觀察和分析對無常、苦和無我的欣賞。
生滅 (Udayabbaya):色和名的生起和溶解的知識。
壞滅 (Bhaṅga):色和名快速變化本質的知識——如急流或能量流。
怖畏 (Bhaya):這個存在本身是可怕的事實的知識。
過患 (Ādīnava):這個存在本身充滿惡的事實的知識。
厭離 (Nibbidā):這個存在本身是令人厭惡的事實的知識。
欲解脫 (Muccitu-kamyatā):迫切需要從這個存在中逃脫的知識。
審察 (Paṭisaṅkhā):時候已到,要以無常為基礎,充分認識到救度而努力的事實的知識。
行捨 (Saṅkhārupekkhā):現在已準備好從行中脫離並打破自我中心主義的事實的知識。
隨順 (Anuloma):會加速達到目標嘗試的知識。
這些是一個人在內觀禪修過程中經歷的成就層次,對於那些在短時間內達到目標的人來說,只能在回顧中知道。隨著對無常理解的進步,一個人經歷這些成就層次;然而,受合格老師在某些層次的調整或幫助的影響。一個人應該避免期待這樣的成就,因為這會分散一個人對無常覺知連續性的注意力,只有這種連續性能夠並將給一個人期望的回報。
現在讓我從日常生活中在家人的角度處理內觀禪修,並解釋一個人可以從中獲得的益處,此時此地,在這一生中。
內觀禪修的初始目標是在自己內在激活無常,或在無常中體驗自己的內在自我,並最終達到內在和外在平靜與平衡的狀態。當一個人專注於內在無常的感受時,這就實現了。
世界現在面臨嚴重問題——威脅人類。現在正是每個人從事內觀禪修並學習如何在今天發生的一切中找到寧靜深池的時候。無常在每個人內在。它與每個人同在。它在每個人的觸及範圍內。只要看進自己的內在,那裡就是——要體驗的無常。當一個人能感受無常,當一個人能體驗無常,當一個人能專注於無常時,一個人可以隨意切斷與外在思維世界的聯繫。對在家人來說,無常是生命的寶石,他會珍惜它來創造平靜和平衡能量的儲藏庫,為了自己的福祉和社會的福利。無常,當適當發展時,攻擊一個人身心疾病的根源,逐漸清除一個人內在的壞東西,即這些身心疾病的根源。在佛陀的一生中,舍衛城 (Sāvatthi) 和波斯匿憍薩羅王國周圍地方有約七千萬人。其中,約五千萬是已經進入須陀洹流的聖者。因此,從事內觀禪修的在家人數量必定更多。
無常不是為那些為了無家生活而放棄世界的人保留的。它也是為在家人的。儘管使在家人在這些日子裡不安的缺點,合格的老師或指導者可以幫助學生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激活無常。一旦他激活了它,所有必要的就是他嘗試保持它,但他必須注意,一旦時間或機會為進一步進步出現,就為壞滅階段——內觀第三層次知識而努力。如果他達到這個層次,就會有很少或沒有問題,因為他應該能夠毫無困難地、幾乎自動地體驗無常。在這種情況下,無常將成為他的基礎,一旦日常生活的家庭需要、所有身心活動結束,就立即回到那裡。然而,對於還沒有達到壞滅階段的人來說,可能會有一些困難。對他來說,這就像內在無常與身體外在身心活動之間的拔河比賽。所以,對他來說,遵循「工作時工作;玩耍時玩耍」的座右銘是明智的。他不需要一直激活無常。如果這可以限制在一天或夜晚為此目的留出的定期時間就足夠了。至少在這段時間裡,必須嘗試保持心/注意力在身體內,專門覺知無常,也就是說,他對無常的覺知應該是每時每刻的,或如此連續以至於不允許插入任何對進步絕對有害的散亂或分心思想。如果這不可能,他必須回到呼吸正念,因為定是無常的關鍵。要獲得好的定,戒必須完美,因為定建立在戒之上。對於好的無常,定必須好。如果定優秀,無常的覺知也會變得優秀。
除了使用設定到完美平衡狀態的心並將注意力投向禪修對象之外,沒有激活無常的特殊技術。在內觀中,禪修的對象是無常,因此對於那些習慣於將注意力拉回到身體感受的人來說,他們可以直接感受無常。在身體上或身體內體驗無常時,首先應該在一個人可以容易地讓注意力專注的區域,將注意區域從一處換到另一處,從頭到腳,從腳到頭,有時探入內部。在這個階段,必須清楚理解不要注意身體的解剖學,而是直接注意物質(極微)的形成和它們恆常變化的本質。如果遵循這些指示,肯定會有進步,但進步也取決於一個人的波羅蜜 (pāramīs)(圓滿)和個人對禪修工作的奉獻。如果他達到高層次的知識,他理解無常、苦和無我三個特徵的力量將增加,他將因此越來越接近每個在家人都應該牢記的聖者目標。
這是科學的時代。今天的人沒有烏托邦。除非結果是好的、具體的、生動的、個人的和此時此地的,否則他們不會接受任何東西。
當佛陀在世時,他對迦羅摩人 (Kāḷāmas) 說:
現在看,你們迦羅摩人。不要被報告或傳統或傳聞誤導。不要被經典的熟練,不要被推理或邏輯,不要在反思和贊同某些理論後誤導;不要因為它符合一個人的傾向,不要出於對老師威望的尊重。
但是迦羅摩人,當你們親自知道,這些事物是不健康的,這些事物是應受譴責的,這些事物被智者譴責;這些事物,當實踐和遵守時,導致損失和憂愁;那麼你們要拒絕它們。但如果在任何時候你們親自知道,這些事物是健康的,這些事物是無可指責的,這些事物被智者讚揚;這些事物當實踐和遵守時有利於福利和快樂;那麼迦羅摩人應該,在實踐了它們之後,安住其中。
內觀的時鐘現在敲響了——即佛法的復興,實踐中的內觀。我們對那些以開放心態真誠地在合格老師指導下接受訓練課程的人會獲得明確結果毫不懷疑。我指的是將被接受為好的、具體的、生動的、個人的、此時此地的結果,這些結果將使他們在餘生中保持良好狀態和福祉與快樂的狀態。
願一切眾生快樂,願世界和平。
附錄 [Appendix]
摘自艾薩克·阿西莫夫《原子內部》第一章:原子內容,萬物的組成 [Extract from Inside the Atom by Isaac Asimov - Chapter 1: Atomic Contents, What All Things Are Made Of]
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事物彼此完全不同,這種多樣性令人困惑。我們無論往哪裡看都能意識到這一點。
例如,我坐在這裡的桌子,是用木頭製成的。我正在使用一台用鋼鐵和其他金屬製成的打字機。打字機色帶是用絲綢製成的,塗有碳。我正在一張用木漿製成的紙上打字,穿著用棉花、羊毛、皮革和其他材料製成的衣服。我自己由皮膚、肌肉、血液、骨骼和其他活組織組成,每一種都不同於其他。
透過玻璃窗,我可以看到用碎石製成的人行道和用一種叫瀝青的焦油狀物質製成的道路。正在下雨,所以視線中有水坑。風在吹,所以我知道我們周圍有一種叫空氣的看不見的東西。
然而,所有這些物質,儘管看起來不同,都有一個共同點。所有這些——木頭、絲綢、玻璃、血肉,所有這些——都是由小的、分離的粒子組成的。地球本身、月亮、太陽和所有星星都是由小粒子組成的。
當然,你看不到這些粒子。實際上,如果你看一張紙或某個木製或金屬物體,它似乎根本不是由粒子組成的。它似乎是一個固體塊。
但假設你從飛機上俯視一個空曠的海灘。海灘看起來會像一片固體的、淡黃色的地面。它看起來會是一整塊。只有當你在那個海灘上跪下來仔細觀察時,你才看到它實際上是由小的、分離的沙粒組成的。
現在,組成我們周圍一切的粒子比沙粒小得多。事實上,它們是如此之小,以至於迄今發明的最強顯微鏡都無法使它們大到能夠看見,或接近足夠大。這些粒子是如此之小,以至於一粒沙子中的它們比大海灘上的沙粒還要多。一杯水中的它們比世界所有海洋中的水杯還要多。一億個它們並排放置只能組成半英寸長的線。
構成萬物的這些微小粒子被稱為原子。
第一五九頁摘錄 [Extract from page 159]:
...化學家現在有了一個新工具來探索活組織的化學。(這個科學分支被稱為生物化學。)在任何生物中,比如人類,成千上萬的化學反應同時在身體的所有部分進行。自然地,化學家想知道這些反應是什麼。如果他們知道並理解了所有這些反應,健康和疾病、生命、衰老和死亡的許多問題可能就在解決的路上了。但是,所有這些反應如何解開呢?它們不僅都在同時進行,而且身體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反應,同一身體部分在不同時間也有不同的反應。
這就像試圖同時觀看一百萬台電視機,每台都調到不同的頻道,所有節目都在不斷變化。